|
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
08师德规范第二条,爱岗敬业中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一、敬业是教师的一种境界和使命
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待本质工作的基本品质,是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神圣使命,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出贡献。爱岗敬业是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师职业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如何才能敬业?它的前提是爱岗,爱爱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岗位1、 教师首先要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境界和使命。作为教师,是否认同与追求职业的社会价值,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是衡量或评价师德的重要指标。
如何培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呢?教师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同祖国美好未来的意义联系起来,就能感到教师为此而付出的劳动是值得的,就会感到当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而培养起热爱本职工作的感情。而有了这种热爱本职工作的深厚感情做内在基础,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就能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斯霞老师就说过:我的教学生涯说:我从事教育工作55年了!当看到我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我的内心是多么高兴啊!我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感到,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我越教就越热爱自己的事业。
2、 勤恳敬业培养责任意识
“敬业者,专心致至事其业也”。20世纪30年代,
大家都熟知的“三个砌砖工人” 的故事,作为一个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
说的是某建筑工地上,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房子”。 这三个砌砖工人的回答,实质上道出了每个人对“砌砖”这一工作的认识、态度,进而反映出了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第一个工人把砌砖看作就是砌砖,是毫无目的的,他认为自己就是砌砖的,轻视本职工作,不干这个干什么?他认为砌砖工作是机械单调,索然无味的,有时会把砌砖看成是负担,工作时敷衍塞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所作为。第二个工人是为了赚钱而工作,他把砌墙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养家糊口的营生,他认为砌砖的价值就是为了挣钱。这样,他就把自己摆在被动的位置上,你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你不给钱,我就不干。这样的人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不思改革,不求进取,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 有发展。第三个工人的工作是有目标的,他把砌墙作为一种锻炼、一种积累、一种经历,虽是砌砖工人,干的是极简单、极普通的砌墙的活,但他具有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有理想,积极,乐观,充满自信;他不单纯把自己只看作一个砌砖的,具有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志向,因而热爱本职,工作才是有激情和有创造性的。正是因为有了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即使是最简单、不起眼的工作,只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远大的志向,才能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砌砖工人也能成为建筑设计大师。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始终都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无所作为,而第三个工人最后则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同样,教育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类型: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如果一位教师把学校当做谋求生存的场所,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内心的自然与和谐,那么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为了一台机器,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他的生命内涵日益贫乏,生存品质日益下降,不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点。
是的,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终身与奉献和牺牲为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教师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教育工作是一种极艰苦的呕心沥血的劳动。只有情志专一、艰苦奋斗,才能承担这一重大社会责任,终生不渝地献身于这一事业。 “安贫守志”更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崇高品格。行知精神的传承者,杨瑞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案例
杨瑞清,1963年生,江苏南京浦口区人,现任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1978年,杨瑞清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后的第一次中考。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杨瑞清报考了中专。全乡共考中了3个,杨瑞清是其中一个。填报志愿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帮他填上了"晓庄师范"。在这所由
一转眼就要毕业了,他们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师范生,分配形势非常好,留城,到好学校去,成为很多同学争取的目标。1980年底,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突然有个同学提议:咱们也像
1981年夏天,他们被分配到江浦县建设乡五里大队小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乡村教师。这所学校地处偏僻,下了公共汽车还要步行七八里山路,一排简陋的破房子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只有100来个学生,七八个教师。杨瑞清他们就住在用芦席隔开的半间小屋里,两张木床,一口水缸,一个难伺候的小煤炉,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可两个年轻人觉得,这比当年
理想要落实,激情要表达,杨瑞清把自己的班级命名为"行知实验班",开始了他的"教学改革"。他回忆说:"那时我用的办法虽然蠢一点,花的力气虽然大一点,但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流失严重,杨瑞清就一个个盯住不放,反复做家长工作;班里70%的学生都是留级生,学习基础不好,他就及时鼓励孩子,手把手地辅导;学生眼界狭窄,他就在班上搞了一个图书箱,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课外阅读管理办法,迅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这些都被五里大队的农民看在眼里,相传学校里来了两个好老师。1982年夏天,农民们拿出改革开放后挣的第一笔巨款7万块钱,在小河边为学校盖了21间新校舍。年底,孩子们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学校。农民的支持让杨瑞清感动万分,他从心底里盼望:就让我们这样干他十年二十年吧,就让我们这样干他一辈子吧!
1983年春天,由于杨瑞清表现突出,受到当地县委的重视,调任他到江浦县团委当副书记。走的那天,孩子们哭成了小泪人。大队支书说:“我们不舍得你走,但我们不能耽误你的前途” 。到新的岗位工作以后,杨瑞清却发现自己离开了学校和学生们,感到特别空虚和心神不宁,这种感觉让他度日如年,难以忍受。只干了几个月,杨瑞清再也熬不住了,他决定还是回去当他的乡村教师!有人说他傻,可直到今天杨瑞清也不后悔:"当年
杨瑞清回来了。看到希望的农民们再一次集资10万元,给学校建起了图书室、体育室、音乐室……接着教育局又为学校调来了一批新老师,五里小学成了全江苏办学条件最好的小学之一!
在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当20多年校长的人并不多。杨瑞清的独特就在这里,他认同了这里,认同了自己的价值,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样,所有对他的猜测都不攻自破,他死心塌地要做一辈子校长。他有自己的哲学——“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奇。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大事。”让教育回到教育本身,这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境界。
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坚守乡村20年,把奉献出自己的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杨瑞清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够有所创造,把一个把这所破旧的农村小学办成了拥有24个班、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的"省级模范学校"。先后他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受到全国教育界瞩目。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
二、教师在事业的奉献中成长和发展
1、爱岗敬业就意味着奉献
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其中在教师道德中世人最为推崇的传统美德是在教育事业中甘为人梯、终身不渝的献身精神。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
国家和人民不仅需要大批的知识分子投身教育事业,而且更需要无数像陶行知、徐特立一样的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教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立足教师岗位,去传播人类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去培养和造就未来的建设者。
教育劳动是有高度责任性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一开始就必须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教育劳动又是很繁重和复杂的,繁重的任务不断耗费着教师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教育劳动还是一种长期的连续性劳动,只要学生存在,教师就不可能脱离工作,也不可能放松和间断工作,否则班级质量将明显下降。任何一位教师都难免利用休息时间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家访,也难免夜以继日地备课和批改作业。教师的工作很难在八小时以内完成,教师在业余时间所提供的劳动几乎都是无偿的。
一位教师对其职业具有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要有“守摊”精神。他说:“守”是课前认真备课,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案;“守”是出满勤,干满点,给学生做好表率;“守”是认真地批改作业,绝不放过学生的一点差错;“守”还要放弃自己的好恶,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守”要收敛自己的脾性,耐心和笑脸才是教师的通行证。总之,为了这一“摊”,教师要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守住学生。
2、教师在奉献中不仅仅是付出,从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杭州市优秀教师朱莱龄说:“我并不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在为下一代而枯萎。相反,我觉得在孩子们中间我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是的,教师并非只是奉献,只是付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培育学生,自己也得到发展、升华,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共进。有人说过: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
教师的成长主要是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生命力量不断提升与充盈的过程。教师的成长包括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教育智慧的养成为核心,以教师整体德行的提升为目标。教师在奉献当中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丰富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了奉献精神与自我发展精神的统一,这又是教师教育和教师生命价值长远意义的体现。试想,如果在工作中只感到在奉献,在不断地付出,感受不到身心的快乐和幸福,由此对职业自然会产生一种厌倦感和冷淡感,对工作也就失去了热情。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如果教师在工作中经常体验到的是愤怒、疏离、寂寞和孤独的感觉,矛盾重重,冲突不断,那我们又怎么能期望他们培养出健康、幸福、和谐的学生呢?
一位教师说过:教师要做“蜡烛”、“人梯”、“春蚕”,但不能仅仅是奉献,还要从中获得一种生命成长的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感。也就是说,教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在照亮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职业的崇高之处,也是其他任何职业无法比拟之处,就在于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已经不能用人的自然生命来衡量其生命的价值。教师的生命在千万名学生的生命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在民族的生命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甘于奉献固然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总而言之,都是以教师的奉献为前提
案例:杨瑞清是这样看待教师的奉献与成长的关系:
我终于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回报了关心我的人,我相信对于这种回报他们会满意的。抓住这份感觉,我很开心很幸福。用成长来感激,要拼命地成长。
我喜欢用三个词描绘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样子:第一个词是“坚持”,第二个词是“感激”,第三个词是“成长”。
人们对我有不少夸奖,也有不少非议,有人说“高尚”,有人说“勤奋”,有人说“聪明”,有人说“能吃苦”,也有人说“虚荣,爱出风头”,也有人说“走运”。其实,对我的这些描述都不够准确,谈不上“高尚”也谈不上“虚荣”。我给自己找了一个感觉最能描述我的状态的词,就是“坚持”。我在乡村小学20多年没挪过步子,一直坚持走行知之路,所以就使得我所做的事情似乎有了一个好的局面。我坚信任何一个人只要肯把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都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一心坚持,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实际是生命的根基,你把这个根基扎在事业上面,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源不断的滋养,从而生长出自信心来。
诚心感激,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平衡点。找到了这种平衡点之后,就不会再自负了,再自以为是了。人既不自卑又不自负,就真的很轻松,很快乐了。因为感激而快乐,因为快乐而感激,不是为感激而感激,不是好像欠人家的才感激,所以这种感激是真诚的,是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全心成长,使我在行知之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不是一定跟别人相比,主要是对自己的生命而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拓展生命的空间,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制高点。而且,这个制高点是没有限高的,成长是没有止境的。
坚持、感激、成长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才能够坚持;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才能够感激;处理好行与知的关系,才能够成长。坚持、感激、成长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不可以割裂开来去对待。我是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过来的,我还将弘扬行知精神,在坚持、感激、成长的状态中走向未来。
三、在敬业中感悟教师的幸福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显然,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也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教师所追求的职业目标应该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者幸福地做一个教师。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或者幸福地做一个教师呢?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
第一,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奉献。日本着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过:教育是没有物质实惠的神圣事业,有物质欲望的人压根儿就不能成为教育者。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既无显赫的地位,也没有丰厚的物质待遇。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也没有举世皆知的辉煌业绩。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课上课下,白天夜晚,总是默默地向学生倾洒着心血和汗水。可以说,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
当然,教育事业是一项永恒性的事业。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都应具有“超越”时代的不变的价值,即永恒的价值,甘于奉献的无私忘我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位教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养者。一个人为他人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光源。是的,教师在物质上也许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老师拥有教不完的学生,当他们自觉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感情投入教育事业中并为之奋斗,从中体味学生成长的快乐,享有“桃李满天下”的幸福。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找到个人的幸福与快乐,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一干就是60年。
首先,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价值的深刻认识:“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
其次,来自于她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爱。霍懋征认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不是一种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再次,来自于她对教师这一职业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年6月,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信念的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忠诚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道德义务。
这是霍懋征的座右铭:“当教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工作60年感到无悔。1993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做一名教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也是霍懋征优秀的个体道德品质最充分的体现。选自《特级教师家园》)
第二,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
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创造的过程,教师每一天创造者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育场景,面对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孩子,他巧妙地施展因材施教的艺术,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性格阳光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光明起来。而教师从中体会到满足与快乐。教师还每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课程,把“干瘪”的教材丰盈起来,把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鲜活起来,当他们在课堂上词采飞扬,诗情洋溢时,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效果的突破,都能给教师带来成就感,令教师幸福不已。当教师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传递爱与自信,以自己的真情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时,作为教师伴随着热情和激动,感受着幸福,体会着幸福。相反,一个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人,每天都是机械的重复,没有刑期的劳役,那么,他只有痛苦和绝望。所以,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快乐。”
第三,教师的幸福来源与学生的成长。
学生活泼、健康、全面地成长、发展是教师劳动的根本指向,也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全国特级教
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曾经深有体会的说:“33 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教育工作是一项幸福的事业,我们的幸福来自于学生。有一年年年底,我感冒发烧,但医生误诊通知我立即住院,我的学生听说后都急哭了。傍晚,全班 50 个孩子谁也不愿回家。没有人讲话,没有人做作业,大家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焦急地等待消息。六点多钟,我回到了学校。当班长冲进教室,向大家报告 “
教师是把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起来的人格与智慧的桥梁,教师的劳动铺就了一条学生成才之路。为了学生早日成才,优秀的教师总是呕心沥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耕作,岁月消逝了他们的青春,劳累熬白了他们的鬓发。他们不企望成为显赫的名人,但当他们看到学生一批批成才时,却感到无限的喜悦。因为他们从成才的学生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看到了事业的兴旺发达,看到了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
总之,时代对教育寄以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乐于为之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萧山教育工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浙ICP备11027273号 联系电话:(0571)-82719231 邮件地址:mailto:xsqjygh@163.com pv总量 访客数总量今日pv 今日访客数 |